海珠湿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中心城区海珠区东南部,包括万亩果园和海珠湖,是广州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整的湿地,被称为广州市的“南肺”和“肾”。
湿地公园入口,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粤式文化景观牌坊,两侧由青砖石板筑就镬耳屋,岭南民居的传统风貌古朴厚重。
拾级而上,穿过牌坊,一池波光粼粼的碧水跃然眼前,沁人心脾。一些工人正在岸边忙着维护、打理。
家住天河区的章女士带着两岁的女儿在仿古连廊里玩得很开心。她特意打车过来,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好,空气新鲜。还有结伴而来的老人,相互招呼着、说笑着拍照。脚下,清波流动,碧水潺潺;身边,草木葱郁,色彩斑斓。
沿木制栈道蜿蜒前行,湿地深处是宁静的湖水。湖中连续的巨大的“几”字形石条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海珠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这是采用生态式净化技术对水体进行过滤,不耗费一度电,就能使水质达到Ⅲ类至Ⅱ类。
海珠区河涌管理所的兰继强介绍起湿地中的沉水植物、漂浮植物、浮叶植物、挺水植物……如数家珍。他所在的单位是湿地一期南区建设的项目法人,曾经奋战了3个月,赶在2012年国庆开园之前完成了水系调补和水生植物的布景种植。
漫步溪间,能感受到浓浓的岭南水乡风情。荔枝、杨桃、龙眼等果树点缀在常绿乔木之间,在天水之间映出多姿的风景。
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说,海珠湿地一期工程于2012年9月底建成开放,是由万亩果园改造而成。一方面可以调蓄雨洪,解决城市内涝等防洪问题;另一方面,可以探索一种“新机制”,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前提下,保护好这片难得的自然遗产。
有广州“南肺”之称的万亩果园,被侵扰破坏乃至形成存废之争的讨论由来已久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,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,这里的空气和水体污染,加之房地产开发等多种因素导致万亩果园面积不断萎缩,环境破坏不断加剧。在这座经济高速发展、地价“金贵”的城市里,究竟应该发展经济“保胃”还是呵护自然“保肺”?聪明的广州人最终还是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取向和人水和谐的理念。
然而,保护这一生态“绿肺”,需要政府部门的决心和智慧。
海珠区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机制——对万亩果园实行“只征不转”的保护性征地政策。据介绍,区政府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,依法依规将万亩果园征收为国有土地,通过立法确保土地用途和现状不变,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制定《广州市海珠万亩果园保护条例》,对其中的果园、绿地、水域等公共区域进行永久保护。
被征地的农民,按规定获得征地补偿,由相关职能部门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进行指导和跟踪监管。政府还根据现行政策最高标准为被征地农民落实养老保障,以解后顾之忧。农民可集体得到10%的留用地,在政府的引导和帮助下引入高品质的发展项目,提升土地产出价值,提高生活水平。
这样,万亩果园变身为国有果林湿地公园。开园之际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省委书记汪洋说,海珠湿地保护开发建设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,更是广州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良好环境,提升城市总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。
湿地建成后,在调节气候、涵养水源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生态效益,同时还成为了科普宣教基地。
依托生态资源优势、绿色理念和生态规划,海珠区加速了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格局优化。随后的2013年上半年,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0.74亿元,增长15.3%,各项经济指标增速全部超过全市平均水平。
在果树和花草映衬下,一处古色古香的码头嵌在湖边。船驶入石榴湾湿地,清风拂面,青翠相随,桥廊点缀,似一幅流动的水彩画卷在徐徐展开。
船行水中,驶入石榴岗河。作为珠江航道的重要支流,石榴岗河连通了海珠区南部大部分河涌,主河道长5.7公里,水面面积19.8平方公里,与黄埔涌、海珠涌、北濠涌等组成海珠的骨干水系。
担任海珠湿地的专职讲解员之前,周倩曾在周边工作,见证了海珠湿地的变迁:“以前河边有很多小工厂,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河中,河水的腥臭味很远就能闻到。”
石榴岗河水面最阔处达160米,堤岸保持着河涌的生态形式。经历过截污、清淤、补水、景观绿化等一系列综合整治措施后,如今的石榴岗河水清岸绿,景观秀丽,成为广州生态样板河之一。
离船上岸,绕过一片花木,走不多远,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更宽广的水域,这便是海珠的“水未来”核心,也是海珠湿地的调水补水心脏——海珠湖。
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说,海珠湖湖心区面积1422.6亩,集雨洪调蓄、雨洪利用、引水补水、生态景观、休闲功能于一体,是广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生态休闲湖区。
海珠区由珠江水系广州河段前后航道所环绕,是四面环水的天然良壤,水面率达到18.04%,位居广州市中心城区之首。为什么要在原本水网密布的地区,再挖一个这样大的人工湖呢?
海珠区常务副区长刘捷介绍说,海珠湖首先是一个水利工程,可以容纳周边28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雨水,起到防洪排涝的作用。其次可以利用潮汐进行调水补水,让周边水网形成稳定的流动,将断流的河涌盘活,起到置换、优化水体的作用,解决万亩果林的水安全、水灌溉问题。当然,在此基础上,海珠湖还具备景观游览的功能。
海珠区是个“水网区”。资料显示,从上世纪90年代起,海珠的水网健康每况愈下。城市化进程致使城区内不透水面积不断扩大,加大了河涌的排水压力。加之水流量不足和污染等原因,很多河涌或成了断头涌,或成了淤塞涌,成为死水臭水。于是,海珠区需要这样一座能够综合调蓄全区水网的“雨洪调蓄区”,来完成“排洪排涝、连通水网、调水补水”的自然使命。
海珠湖位于广州城市新中轴的南段,在地理上处于“心脏”的地位,作用上则体现的是“肾”的调节功能。海珠区相关负责人说,海珠湖建成后,发挥出系统性的生态效益。海珠湖调蓄范围为7.78平方公里,结合周边河涌的容量,当发生20年一遇洪水时,可以降低周边的内涝水位约0.10米。在枯水期,可以对周边河涌起到补水作用,解决截污后河涌干涸和水质黑臭的问题。
不仅如此,海珠湖在规划设计阶段,就抓住水生态文化要旨,在湿地建设中,赋予海珠湖自然文化含量。
引用海珠区委书记姚奕生的话说:城市人的需求,是既要有高收入,也要有绿色生活。海珠区要打造“居民会被鸟儿叫醒,能数星星,能看月亮”的绿色生态环境。海珠区建设和保护湿地,不仅调节了城市生态环境,促进了城市发展,而且顺应群众的期盼,为市民留下了一处地绿、水净的美好家园,这是海珠区浇灌的生态文明之花,也是整个“花城”广州的绿色态度。
据了解,海珠湿地二期工程竣工在即。这让人们又有了新期待。 |